受气包给妈妈带来的烦恼
来源:太原心理咨询中心 时间:2018-07-19 08:52:02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妈妈的担忧:
“我的女儿叫蕾蕾,还在念幼儿园中班。她的性格比较内向,也很胆小、怯懦。在幼儿园不敢主动与老师说话,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也显得十分拘谨、放不开,不能自在地玩。被小朋友抢走了玩具也只是一味地忍让,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让我和她爸爸都很急。想想看,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是如此激烈,她这样的性格该怎么应付这一切呢?肯定会吃亏的嘛!”《
让儿童摆脱自卑心理》
确实,这位母亲的担心合情合理。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懦弱、拘谨等心理特质在儿童期得不到适当地应对,那么他们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特征将会妨碍他们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即便有的孩子具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坎坷不断、屡遭挫折。
因此研究者建议,家长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合孩子的性格、气质(注意这里的“气质”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人很有气质”),避免由于不当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心里产生压力感与紧张感,进而导致他们对人际关系和环境的适应不良。
受气包型儿童的胆怯懦弱,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性,都会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同时,他们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擅长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这样一来,在人际冲突中就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体验,进而有了回避、畏缩的心理,甚至会导致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而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对于个体的日常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妈妈当个旁观者也不错
其实有时候,当父母们看到孩子受欺负时,可以先别忙着跑去“保护孩子”,斥责那个“捣蛋”的小孩,或者是当场就教孩子应该怎样做,不妨先做个“冷眼旁观的第三方”,看看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究竟会怎样处理同伴间冲突。
爸爸妈妈们可千万别小看了孩子的潜能,或许孩子之间这种源于本能的反应,反而更为有效、适当。只要小孩们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不会真正伤害自己和他人,做什么、怎样做,都可以放开手,随他们去。如打个“无伤大雅的小架”啦,抱成一团摔在地上啦,弄脏了衣服呀,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兴许将来还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呢。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抓大放小”的教养策略!当然,父母在旁边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放小”究竟要放到怎样的尺度,还需要靠父母的拿捏。
上文中已经提及一些父母会严格“过滤”孩子的玩伴,其实父母过多地介入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或许是表明他们担心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困难,但也反映了受欺负的小孩与其他同伴相比,缺乏独立性,而独立性的不足又使他们在面临攻击时显得更加无能。
不过,有一点需要予以澄清,虽然3~5岁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而且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未必是具有目的性的。因而对这些年幼的孩子而言,成人世界中的“欺负行为"其实不一定存在。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他们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而自己没有,就会“想要”那个玩具。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可能会抢,如果被抢者不肯松手,甚至会很本能地去“咬”,被咬的孩子感到痛,哭了,松开了手,他们因此得到了玩具。这样,在抢到玩具的孩子心里,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通过攻击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他们很可能不会使用“攻击”这个词。所以父母要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即使会攻击他人,抢夺玩具,也未必存有恶意,那么当自己的孩子“不幸”碰上了这样的小孩,被欺负、弄哭的时候,请多一分宽容和体谅。
给受气包沟通和信任的力量
假如一个孩子是信任爸爸妈妈的,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丢脸也好,害怕也好,不知所措也好——他都会告诉爸爸妈妈的。因为孩子心里明白,爸爸妈妈是他们能依靠的人,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人,是最了解、体谅他们的人,也是能够为他们增加信心的人。而以往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沟通经验也告诉他们,从父母身上,他们会获得勇气、力量、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种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亲子关系。
文章来自:
太原心理咨询中心 网址:http://www.tyxlzxzx.com
本文地址:http://www.tyxlzxzx.com/etxl/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