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逆反心理是由于自身发展成熟而产生的独立或自重的需要而引起的,它是一种情绪厌烦和情绪对立的状态,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也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
“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 尊重学生的表现欲
平时,很多学生都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作为教师,要理解这一点,对于学生的表现欲要尽量给予满足,即使学生有了过错,也要多给予宽容、指点,而不是惩治,也不是“就地问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一个积极的氛围里自觉自愿地与教师配合完成学业,而不至于产生或尽量少的产生逆反情绪和行为。
2. 多看孩子的优点,尽量让孩子处于成就感当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会有缺点,同样,再差的学生也会有闪光点。家长和老师不要老盯着孩子的缺点,而应该多找出他们的优点、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培养他们的成就动机,以满足中学生的对成功的需要,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加享受正常的学校生活带给他们的价值感,而自动放弃逆反。
3. 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1)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3)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学年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4)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小学进入初中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学校。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文章来自:太原心理咨询中心 网址:http://www.tyxlzxzx.com
本文地址:http://www.tyxlzxzx.com/qsnxl/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