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同事小松刚刚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一天,他来问我:“张玎,为什么你办什么事情都那么顺利呀?我安排个什么事情都遇麻烦?你刚做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也这样么?”我没接小松的这个话。“你每天坐城铁上班吧?”我问小松。《办公室法则千万不要独享荣耀》
“对呀。”
“那你觉得城铁上下车感觉如何?”我继续问。“那些人,都堵在门口,你上下车嚷嚷好大声,他们都不动一动!”
我那个时候也是每天上下班坐城铁,于是,我给他讲了我乘坐北京的城铁13号线的感想。我们在坐城铁想下车,而我们距离车门很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说:“前面,下车么?”或者“让一下,让一下!”或者“让让别堵着门!”。
我发现,前面的人肯定听到这些语言的时候,似乎行动并不情愿,有的还故意不动地方。这个时候,可能还会造成进一步的矛盾。我这个人自己认为脾气还不错,当我听到上面的话的时候都会心里自言自语“我下不下车关你什么事呀?”、“我凭什么给你让呀?”。
大部分人听了这些话并不感觉很舒服,然而,当他们下车的时候,往往就没有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而也是重复着同样的话。
我和他们行为的主要差别在于一下三点:
第一:我使用了“您好”,表示我对前面人的礼貌与尊重。
第二:我告诉别人“我下车,我向外换一下”,既,我告诉别人我的目标,和我即将的行动。
第三:也是我着重强调的一点差异,我没有打探别人的信息,我没有问“前面,下车么?”,也没有指导别人的行动说“让一让!”。
整体情况就是:我和其他的乘客都了解当前的车厢环境,我告诉了对方我的目的,对方在了解了我的目的后,在当前环境下采取那些行动的由他们自己做决定,而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其实,对方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让路,而出发点确不同,因此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行为效果都有很大差异。
一种是被别人指使的让路,另一种是发自自己的想法而采取的让路行为。我们从心理方面分析,人在依照别人发布的号令做事情的情况与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情况做比较,前者的积极性远没有后者高,而责任感远没有后者强。就是说,人们的被动行为不如主动行为有成效。
同样是请别人做让路的动作,我的成功点在于:
1、所有参与者了解当前环境;
2、告诉他人现在我的目标和我将采取的行为;
3、在当前环境下对应我的目标和行为,对方应当怎样做的决策权利我交给了对方;
4、对方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自动自发的采取了行动;
5、我们都达成了目标,造成了双赢的局面。
小松听了我的一番“让路”理论后似乎深有感触,至少后来,我看到他用这套“让路”理论,在工作协调上一直颇为顺利。是的,给别人一份权利,引导他们自发行动,我们将发现一切都进展的更顺畅。
文章来自:太原心理咨询 网址:http://www.tyxlzxzx.com
本文地址:http://www.tyxlzxzx.com/zcrj/360.html